今年以來,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各地區、各部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積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加快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我國經濟主要運行指標出現了諸多積極變化,國民經濟整體運行延續了去年下半年以來穩中向好的態勢,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繼續改善。
經濟景氣度提高,質量和效益改善
從短期宏觀經濟運行看,訂單、價格、企業存貨和投資等一些快變量和先行指標表明市場預期向好、經濟景氣度上升;從中長期宏觀經濟發展態勢看,產業結構優化和消費結構升級等有利于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因素正在釋放積極信號。
短期經濟指標反映經濟景氣度提高。從先行指標看,制造業生產趨向擴張,服務業延續較快增長勢頭。截至今年6月,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已連續11個月位于50%的榮枯線之上。制造業原材料供應加快,企業補庫存意愿上升,生產活動更趨活躍。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持續9個月穩定在54%以上的擴張區間,其中航空運輸業、郵政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互聯網及軟件信息技術服務、金融服務業等行業商務活動指數均位于較高景氣區間,業務總量快速增長。從實物量看,用電量、貨運量指標大幅改善。今年1—5月,工業用電量增速同比提高6個百分點,鐵路貨運量增長15.2%,顯示經濟回暖跡象明顯。
經濟穩中向好,存在多種支撐力
從中長期看,我國經濟發展處于長周期的中高速增長階段,正從上中等收入階段向高收入階段邁進,經濟發展具有扎實的基礎、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的回旋空間。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存在多種支撐力。
微觀主體有望煥發新活力?!胺?、管、服”改革持續推進,市場準入環境不斷優化,新型政商關系正在形成,有力促進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市場主體數量持續快速增長。去年全國新增市場主體1651萬戶,增長11%;全年新登記企業550萬戶,日均新登記企業達1.5萬戶。目前,我國市場主體數量位居全球之首,創業人數已經超過德國人口總數,市場主體數量也超過了美國、歐盟和日本的市場主體總數。微觀主體煥發活力,支撐創新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去年,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100萬件,采用自主研發芯片的超級計算機等一批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
新產業、新產品、新經濟不斷發展。新產業蓬勃發展。今年5月,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1.3%和10.3%,均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新產品繼續迅猛增長。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智能電視等新產品的產量均有大幅提高。新經濟方興未艾。以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互聯網技術加快向經濟社會各個領域滲透,對生產和流通方式等產生了重大影響,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力。今年前5個月,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32.5%,比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快22.2個百分點,共享單車、網絡約車、快遞送餐、在線醫療、遠程教育等新服務繼續保持強勁增長。
高度重視經濟運行中的矛盾和問題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性緩解,部分領域風險隱患仍在積聚。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需要正確認識和高度重視經濟運行中的矛盾和問題。
外部不確定性沖擊尚未消除。雖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紛紛調高了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但應看到,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的深度調整尚未完全到位,世界經濟溫和復蘇的總體特征尚未明顯改變,主要經濟體政策變化帶來的擾動性沖擊仍有可能影響我國經濟平穩運行。
實體經濟面臨的困難仍然較多。一是成本上升壓力依然較大。一些稅費等外部交易成本還沒降下來,資金、土地、能源、環保、交通物流、勞動力成本和部分內部管理成本也使企業感受到較大經營壓力。二是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依然突出。一些企業應收賬款增加且**期拉長,出現資金周轉困難。銀行風險意識普遍提高,放貸愈加謹慎,部分小微企業融資比較困難。三是實體經濟效益仍然偏低。由于實體經濟利潤率遠低于虛擬經濟,有的制造業企業開始向房地產、金融領域發展,以“輔業創收”彌補“主業歉收”。這種現象不利于產業升級和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把經濟增長潛力轉化為現實經濟增長
綜合判斷,我國經濟底部企穩態勢日漸明朗,特別是在市場預期穩步好轉的背景下,各方面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明顯增強。這有利于加快化解各類風險、解決重大結構性失衡問題,預計全年經濟增長將繼續保持中高速水平。當前,應加快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政府工作報告》中各項工作部署,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結構優化,把經濟增長潛力轉化為現實經濟增長,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實體經濟競爭優勢。進一步化解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問題,切實降低實體企業成本,打通資金向實體經濟流動渠道,加快“放、管、服”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通過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支持實體經濟創新發展。
保持政策穩定性,推動供需均衡增長。穩定擴大有效需求,加大政府投資補短板力度,通過創新體制機制增強民間投資發展信心和意愿;培育新興消費促進消費結構升級,釋放消費增長潛力;積極培育出口新增長點和新競爭優勢,拓展出口增長空間。